-
雄安新区服装产业智慧升级项目签约 容城涞源定州共建产业集群
雄安新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容城县雄源服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两家央企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总投资约60亿元的智慧服装产业集群建设。该项目将打造涞源服装智慧新城和定州科技产业园两大载体,构建集研发、生产、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协同打造产业转移示范标杆 此次签约标志着雄安新区传统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进入实施阶段。容城县11家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成立平台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跨区域产业布局。涞源县经济开发区规划的1500亩智慧新城,将与定州300亩科技产业园形成功能互补,实现设计研发在雄安、智能制造在周边的产业协同格局。 二、智慧化设施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项目规划建设四大核心功能区:数字化厂房将引入智能吊挂系统和3D量体技术;研发中心聚焦功能性面料和可穿戴设备开发;物联网仓储采用AGV机器人分拣系统;展示中心将搭建虚拟现实秀场平台。配套建设的检验检测中心和人才公寓,将形成"生产+服务+生活"三位一体的产业社区。 三、产能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吸纳容城现有规模企业及20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通过设备升级使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年产1亿件服装的产能规模,将带动纺织机械、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创造超3万个就业岗位。定州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定制业务,涞源新城主攻规模化智能生产,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四、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项目特别设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动纳米纤维、环保印染等12项关键技术攻关。智慧物流系统将对接京津冀主要港口和机场,实现72小时全球速达。未来还将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产品溯源中的应用,提升"雄安制造"品牌附加值。 五、绿色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 两大园区均按照LEED认证标准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30%的能源需求。中水回用率达到80%,废料回收处理中心实现零填埋目标。项目同步建设设计师孵化器和电商直播基地,培育自主品牌矩阵,推动产业价值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此次合作是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赋能、区域联动发展,将重塑北方服装产业格局,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板。
2025-09-03
-
雄安新区引领河北"三六八九"战略布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河北省以"抓好三件大事、打好六场硬仗、实施八项战略、深化九项改革"为核心框架,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吸引大批优质项目落户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三件大事构建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交通一体化项目京雄城际铁路投入运营,三地产业链协作项目突破千项。雄安新区启动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累计完成投资超5000亿元,中国星网、中国中化等央企总部集群加速形成。北京冬奥会带动张家口冰雪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滑雪集群。 二、六场硬仗攻克发展瓶颈 在防范金融风险领域,河北省化解政府债务超3000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历史低位。脱贫攻坚战使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城镇。PM2.5平均浓度较峰值下降40%,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钢铁产能压减至1.9亿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至21%。 三、八项战略培育创新动能 石家庄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项目152个,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燕山大学等高校共建24个产业研究院,技能人才总量达1100万人。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粮食产量连续十年超700亿斤。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引进医疗康养项目47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 四、九项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河钢集团吨钢利润跻身行业前三。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压减至500项以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县区,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3%。 通过系统推进"三六八九"工作体系,河北省在区域协同、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未来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25-09-03
-
雄安新区领衔河北国际人才交流 16批引智活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启动16批国际人才交流项目,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引智新格局。 一、实施计划聚焦高端人才需求 河北省外国专家局制定的国际人才交流方案,明确7批海外人才招聘活动和9批国际专家邀约项目,重点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其中,雄安新区将作为核心载体,承接30%以上的引智专项,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白洋淀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领域。 二、制度创新优化人才服务生态 全面推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简化工作许可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石家庄、保定等地试点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配套双语教育、跨境医疗等便利措施。通过"燕赵友谊奖"等荣誉体系,已累计表彰来自28个国家的专家。 三、平台建设强化资源对接效能 依托"双百工程",组织省内53家高新技术企业赴德国、日本开展技术对接,促成17项产学研合作。廊坊经洽会设立国际人才专区,首次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榜单56个,吸引12个海外团队揭榜。 四、品牌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雄安新区举办数字经济发展峰会,邀请诺贝尔奖得主等顶尖专家参与研讨。张家口围绕冬奥遗产利用,开展冰雪产业人才培训项目,引进北欧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孵化项目获风投资金超2亿元。 五、区域协同深化开放格局 建立京津冀外国专家资源共享库,实现三地245家机构人才需求互联互通。秦皇岛开发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建生物医药人才驿站,联合引进海外研发团队9个。衡水借助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引进以色列节水农业技术团队开展示范推广。 当前,河北省正通过系统性引智工程,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下一步将重点打造雄安国际人才港,构建"项目+人才+平台"的立体化引才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2025-09-03
-
徐乐江调研河北民营经济 石家庄邢台保定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升级
河北近年来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大批企业投资落户,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中央统战部相关负责人率调研组赴河北多地考察,对当地深化简政放权、培育市场主体等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一、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河北通过压缩行政审批时限、推行“一网通办”等举措,企业开办时间已缩短至1个工作日内。石家庄市试点“证照分离”全覆盖,邢台市建立重点项目代办机制,保定市推出“跨区域通办”服务,雄安新区探索数字化政务平台,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24年调研显示,超九成受访企业对河北营商环境改善表示认可。 二、政策协同赋能产业升级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河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比例补助。雄安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创新孵化载体;保定市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融合。调研组指出,此类精准施策有助于民营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三、政企联动构建“亲清”关系 河北建立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机制,定期召开政企恳谈会,2024年累计解决用地、融资等问题逾千件。邢台市设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石家庄市开通企业投诉直通车平台,确保政策落地透明高效。全国工商联调研组特别肯定这种“问题导向”服务模式。 四、区域机遇释放发展潜能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超300个。雄安新区吸纳高新技术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显著,冬奥会带动张家口绿色产业集聚。调研组建议,河北应进一步发挥商会纽带作用,引导民企参与重大战略项目建设。 当前,河北正以“双创双服”活动为契机,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向生态优化转型。未来将通过强化法治保障、畅通要素流动等举措,持续提升民营企业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3
-
京津冀就业协同助力雄安新区建设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协同发展,北京每年吸纳河北省就业人口持续突破百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融合和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这展现了在共同政策框架下,三地在就业、社保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成果。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人社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层面推动三地一体化规划,重点强化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对接,通过制度建设消除区域壁垒。例如,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输出实现高效匹配,河北丰富的劳动人口成为北京服务业的稳定来源,特别是在家政等服务业领域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这种协同不仅缓解了北京的用工压力,还提升了河北就业率,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有利环境。 二、就业创业合作成效显著,河北向京津输送劳动力规模可观。数据显示,河北每年为北京贡献超110万就业岗位,这得益于协同就业平台的建设与技能培训体系完善。河北组织专项培训项目,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京津市场。同时,政策引导创业扶持,鼓励跨区域人才流动,例如家政服务人员在京津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展示了协作机制的持续深化。 三、社会保障协同加速推进,实现了医保和养老金的流畅衔接。三地优化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河北多家医院已支持京津参保人员直接报销,大幅提升医疗便利性。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通过电子化平台实现无缝操作,减轻了劳动力流动负担,增强了区域吸引力。这些举措响应了群众期待,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坚强后盾。 四、雄安新区成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河北人社部门量身定制创新政策。围绕新区需求,出台多个文件涵盖就业培训、人才引进等环节,意在打造新型人社模式。新区建设聚焦高端产业,带动技能升级和薪酬体系改革,吸引高层次人才汇聚。这体现了京津冀合作的前瞻性,将为招商引资创造独特优势。 五、未来将以雄安新区为重点深化六方面合作,包括就业协作和社会保障链接。部省会议明确强化联合机制,推进人才共享和劳动关系治理,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优化环境,服务新区开发大局,推动京津冀人社协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最终,这一战略将释放区域潜力,惠及三地民众和经济生态。
2025-09-02
-
雄安新区领跑河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河北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2%的稳健增长,三次产业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雄安新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冬奥遗产利用等战略项目成为拉动投资的核心引擎,基础设施与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结构优化显现差异化特征 第一产业投资占比收缩至3.5%,同比下降7.5%,反映农业领域投资进入调整期。第二产业在工业投资回暖带动下扭转颓势,实现1.0%的正增长,其中9月单月增速较前八月提升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成为关键推力。第三产业以10.0%的增速贡献主要增量,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相关投资占比持续扩大。 二、战略平台释放强劲带动效应 雄安新区完成投资同比激增58.3%,启动区主次干路管网全部贯通,中国星网、中国中化等央企疏解项目加速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增长16.9%,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新增注册企业超百家。冬奥遗产开发利用项目投资增长13.2%,崇礼冰雪旅游配套持续完善。 三、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双位数增长 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7%,增速较前八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交通领域表现突出,京唐城际铁路、石衡沧港城际等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3%,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8400公里。水利方面,新开工防洪工程21项,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资39亿元。 四、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至0.8%,技术改造投资贡献率达70%,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领域技改投资分别增长9.1%和12.3%。工业技改整体增速达5.8%,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投资占比超四成,河钢集团氢能冶炼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投产。 五、重大项目储备规模持续扩大 全省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974个,完成投资增速高于整体5.7个百分点。新开工的186个重大项目中有47个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晶澳太阳能年产20GW光伏电池片项目等百亿级工程进展顺利。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92%,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2025-09-02
-
雄安新区打造京津冀科创智库新高地
河北省正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加速推进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这一举措将汇聚三地高端智力资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同时通过“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平台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京津冀协同赋能雄安智库建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雄安新区被定位为科技创新智库核心承载区。2023年,三地科协联合提出构建“小核心、大外围”智库体系,由中国科协统筹全国学会与京津冀专家资源,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智力聚合体。该模式强调开放性协作,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制度创新突破人才流动壁垒 河北省科协率先试点科协会士制度,获京津两地人才举荐支持。通过会员互认、服务共享等机制,打破行政边界限制。2023年启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已推动多个重点领域学会组建联合研究团队,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硬件配套构建综合服务生态 按“六有”标准建设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将于2023年底部分开放,首期投入使用的空间达2000平方米。该平台集成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功能,未来两年将扩展至6000平方米,成为京津冀科技资源的物理对接节点。 四、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协同发展 三地建立定期协商机制,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智库建设。2023年重点落实信息互通平台搭建,实现科研数据、政策资源的实时共享。下一步将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形成智库成果转化清单。
2025-09-02
-
雄安新区光启企业获海关双资质认证
雄安新区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单报关单位注册登记业务由石家庄海关为雄安光启新型发动机有限公司完成,企业同步获得报关报检两项资质。此举标志着海关服务深度融入新区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一、石家庄海关通过入驻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优化备案流程实现“一次办理”,大幅提升行政效率。该业务是海关支持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涉及军民融合、超材料等前沿领域。 二、光启集团作为全球创新企业,早前已与河北省达成战略合作,布局雄安新区超材料研究院及发动机技术基地。此次资质获取将助力企业整合国际资源,未来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 三、海关部门针对新区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特点,开展专项调研并简化审批程序,落实“一窗通办”服务模式。政策红利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雄安光启成为首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单位,可享受海关通关便利化措施。企业计划利用综保区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强化新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五、该案例体现了雄安新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跨境贸易成本,为后续吸引外资项目提供示范样本。目前新区已形成“海关+政务”联动的特色服务体系。
2025-09-02
-
雄安新区重点项目开标引全国关注
雄安新区两大标杆项目近日完成招标工作,标志着新区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此次开标吸引了全国多地企业参与,展现出雄安新区在招商引资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强大吸引力。项目将通过创新模式推动生态建设与公共服务升级,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态建设项目打造森林城市示范区 9号地块一区造林工程作为雄安新区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载体,覆盖雄县、容城县多个行政村。项目采用分季施工方案,通过科学配置植被群落,构建复合型生态空间。工程实施后将形成约200公顷生态景观林,兼具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休闲游憩功能,实现"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的生态格局。 二、市民服务中心创新投融资模式 容城县新型政务综合体采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要求中标方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项目特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培育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建筑规划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装配式技术缩短工期,建成后将承担新区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业务。 三、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持续完善 河北省专项建设的雄安分中心投入运营,具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功能。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招标过程可追溯,已累计完成近百亿元项目交易。该中心的建成使雄安新区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互通,为后续重大项目提供标准化服务支撑。 四、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建设全程 两个项目均设置严格的环保技术指标,造林工程要求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市民中心项目需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动态考核。这种"高标准+严监管"模式将成为雄安新区后续项目的建设范本。 五、区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招标数据显示,参与企业中有四成来自京津冀地区,三成具备跨省合作经验。项目建成后将与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形成联动,共同构成新区"一淀、三带、九片"的生态安全格局。这种区域协作模式有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2025-09-02
-
雄安新区八大领域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下,雄安新区围绕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已形成八大重点合作项目集群。京冀两地通过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吸引多家龙头企业参与建设,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交通网络构建迈入高速阶段 京雄城际铁路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关键节点,设计时速达350公里,实现北京与雄安30分钟直达。同期推进的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串联首都机场、北京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并与廊涿城际衔接。未来京石、津保等线路将形成“米字型”枢纽,强化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二、生态治理工程实施系统化 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引入多家环保企业,开展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工程累计完成20余万亩,构建“千年秀林”生态屏障。地热清洁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由能源央企主导,预计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 三、数字城市建设领先布局 中国电信等企业联合打造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部署边缘计算节点超200个。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事项办理功能150余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成60公里,吸引30余家车企参与测试。 四、高端产业园区加速成型 启动区科学园引进中关村科技型企业48家,聚焦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领域。商务服务中心建成40万平方米,入驻金融机构26家。中石化等央企设立新材料产业园,投资规模超80亿元。 五、公共服务配套持续完善 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项目中,中学部已招收首批学生。宣武医院雄安院区开设专科门诊22个,日均接诊量达800人次。社区服务中心实现5G全覆盖,提供智慧养老等创新服务。 六、创新人才政策密集落地 新区出台“雄才十六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补贴与科研经费。高校联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12个,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超2000名。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猎头机构15家,服务企业人才需求。 七、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推广 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标准,超低能耗建筑占比达30%。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年产能突破100万平方米,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联动建设。 八、制度创新成果逐步显现 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项目落地周期缩短60%。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单证审核时间压缩至2小时。试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覆盖商户500余家。 当前,雄安新区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度过半,预计年内形成示范效应。随着八大领域协同推进,新区将逐步显现“未来之城”的标杆价值。
2025-09-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